Alumni Feature | Dr Bruce wang 王雷博士 PhD 2014

「如果錯得還不夠多,說明我們創新得還不夠深。」

正浩 EcoFlow 創始人王雷博士日前以校友身分於港大新生入學禮擔任特別嘉賓,以自身經歷鼓勵學生要勇於尋找自己所愛,並敞開心懷去迎接挑戰。對同學的勉勵背後,是一份要默默改變世界的信念。

王雷博士個人簡介:
正浩 EcoFlow 創始人王雷於 2006 年在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畢業,期間連續四年拿下全額獎學金。2010 年進入香港大學直接攻讀博士,研究新能源儲能電池技術;2014 年博士畢業後,他進入內地頂尖的無人機公司大疆(DJI)並建立大疆電池研發部,負責品牌全線產品的電池研發工作。2017 年,王雷創辦了 EcoFlow,專注研發移動儲能設備和清潔能源,公司估值逾 10 億美元,是本地新晉的獨角獸初創。

不讓世界 落入黑暗 的手中
「創業是一個煉獄場。」王雷會警告年輕人「不要創業」,原來他是反其道而行:如果對方是會被勸退的人,本身也不適合創業;不會被勸退的,才有可能適合創業。「在首三年時間內,創業成功率是不到 4% 的,96% 的公司在創業的三年內都會死掉,能活到五年的就更少,而能夠成為獨角獸的企業不到萬分之一。」

王雷的團隊不僅活下來,還成為萬分之一。短短數年間,王雷於 2022 年獲《財富》中國評選為 40 位 40 歲以下商界精英(40 Under 40);而 EcoFlow 團隊開發的產品在 2018 年入選《福布斯》能源界別的 30 位 30 歲以下精英(30 Under 30 – Energy)、拿下了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iF 設計大獎(iF DESIGN AWARD)及創新中國 Demo China 全國總冠軍等多項榮譽,更曾打破日本 Makuake 眾籌平台史上最高募資紀錄。EcoFlow 成立伊始就聚焦研發戶外電源和移動儲能的產品,結果只花了短短幾年,便成長為一隻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

光伏太陽能板和鋰電池近年生產成本大減,對專研電池和新能源技術的王雷而言,EcoFlow的成立可謂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個人理念一直想着能夠通過科技改變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想直接為普通人帶來科技產品。」

王雷在創業之初,就瞄準了個人和家庭用戶對電力的需求。選擇一個專業或者學習領域的時候,他從來都是從興趣和好奇心出發,而當初接觸蓄電技術亦是如此。從 17 歲開始,他的興趣一直都沒有改變過。

「這也是一個蠻幸運的事情。」王雷唸大學本科時對新能源很感興趣,追隨自己的興趣而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博士畢業後繼續從事有關儲能和新能源的業務;直至他創立 EcoFlow,也還在研究涉及新能源的產品。

返回王雷博士畢業前的一兩年,他已不斷思考未來的熱情在哪裏:「我們經常說,自己的研究有沒有真正的影響力呢?在實驗室裏做的東西,有些時候會距離(實際)應用比較遠。例如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所作的貢獻,其中一人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當時已經 97 歲高齡了。然而,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研究對世界產生了真正影響力。」

「大學和社會給了我很多資源,很多的培養,我特別希望就我所學的東西,學以致用。想要為這個世界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不管大還是小,讓整個生態更加可持續。所以當時是已經下定決心想入行試試。」他第一份工作是出任無人機企業大疆的創新電池研發部負責人,最終令大疆無人機的續航力提升了一倍。這份工作經驗教會他如何把科技帶到生活,之後再創立 EcoFlow。

「不管我們有多大的雄心壯志,要助力新世界,助力未來,但是我們的落腳點一定要足夠的小,足夠的真實,足夠的具體,足夠的貼地,這是最核心的。」

一開始沒有團隊,沒有技術積累時,有甚麼呢?「只有一堆問題。」王雷笑言,把創業時的問題放到 Excel 裏,都拉不到底的。首先要探求原因,再去研修,接着進行反復試驗,不斷摸索、試錯、再來,下一個便會更好。他的專研精神是與生俱來的,在學期間,為了完成某個裝置的實驗,跑遍了香港的幾所大學,每天從港大跑到紅磡理大,再去九龍塘城大,然後還會跑到清水灣科大。

「我幾乎遇到了創業該遇到的所有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發不了工資。」團隊創業不久就面臨考驗,王雷卻對此表示感謝:「過濾了一輪,留下來的人,都是最堅定且純粹的那幫人,三個人的核心團隊始終在一起。」

2017 年,公司的第一個辦公室面積約百多平方米,晚上8時後大廈就會關冷氣。盛夏時太熱了,年輕的工程師們甚至會脫掉上半身衣服。隨着公司日益壯大,辦公室也愈來愈大。而在承租之前,王雷依然習慣了問業主:「可不可以有 24 小時的空調?」如今,他公司分佈全球的辦公室總面積超過 8,100 平方米。

王雷具有工匠的精神,堅持將最多時間投放到技術和產品上,目前全公司佔了接近 50% 都是研發人員,背後源於對技術面的執着。

「如果錯得還不夠多,說明我們創新得還不夠深。」

團隊最先攻克的便是閃充技術,耗時三年研發,王雷強調:「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很重要。」2019 年公司正式推出了第一款流動電能站產品 DELTA,其閃充功率對比當時其他廠商的同級別產品高出 10 至 20 倍,一小時能夠充滿 80% 電,1.6 小時就完成充電。

閃充技術為整個行業帶來了突破,EcoFlow 搖身一變成為業內的開創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DELTA 產品大賣,不僅為公司爭取到十幾倍的收入增幅,王雷也獲電池儲能業界譽為「閃電俠」!

王雷小時候住在陜西榆林,那裏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一片茫茫大漠。春天發生沙塵暴時,漫天黃沙,整個天空只有一片灰黃色,甚麼都看不見。那時不像現在可以戴護目鏡、面罩等,人們外出後回家,牙齒上、頭髮上都是沙子。老師有時會帶王雷等學生植樹造林,可能耳濡目染,令王雷從小就對環境保護有一份感知。

「我一直都很感恩,很幸運,有機會能得到很多的,包括學校老師的,社會的支持,回饋社會是非常自然、義無反顧的事。」王雷一直不忘飲水思源,總會把產品捐給深受天災所苦的人——無論是鄭州的洪水、美國德州的颱風還是日本地震,災民們都需要儲電設備。

2020 年初,EcoFlow 一度陷入岌岌可危的處境,但王雷依然毫不猶豫地將公司所有庫存產品捐給武漢方艙醫院,以解決因疫情而急增的醫療設備、通訊工具用電問題。除了呼吸機等搶救設備需要補充供電,移動供電設備亦為隨時需要救治的重症病人提供保障。在方艙醫院後勤部,王雷的產品為電腦、打印機、空氣淨化器和電動單車等提供能源。

王雷(左四)在港大讀書時受到不少前輩、學者的啟發,令他在往後的創業路上減少一點疑惑,多添一點信心。

「港大也給我非常好的環境」,王雷不僅獲得太古獎學金(Swire Scholarship),住在古色古香的港大柏立基學院,更經常有機會跟全球最頂尖的訪問學者,甚至是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交流,聽對方分享做學術、做研究的心得,獲得很多啟發。而每個星期從柏立基學院走到山頂,這段旅程為王雷的心靈充電,讓他更能沉下心來做研究,養成了一心一意、深入專攻的科研精神 。「這種習慣有極大極大的幫助,這份栽培會影響我一輩子的。」決定創辦 EcoFlow 前,王雷還專程回到柏立基學院向導師們請教,「受到鼓勵和支持,該去嘗試自己的夢想。」

「創業不是因為沒有工作而創業,創業是一個主動的選擇。」

王雷對於創業有獨到看法,他又以遊戲來比喻:「創業就是最激動人心的遊戲。」這個遊戲沒有固定地圖,也沒有任何限制,而他很喜歡、很享受創業後的這種狀態——每天的事情都在變化,新的人和新的事接踵而來。創業,不只是一個行動,而是一件持續的事情,甚至是一種 lifestyle!

訪問全文收錄於《由薄扶林出發:港大新生代 50 築夢方程式》一書,現於各大書局門市及網店有售。

由薄扶林出發:港大新生代 50 築夢方程式
鄧日朗、徐詠璇 編著
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製作

由薄扶林或上水或天水圍,或長洲或山旮旯出發,讓世界看到你的能量和夢。你一定能找到共鳴,譜出自己的樂章。

五十段旅程拼湊出一道新生代風景,訴說無限可能。但薄扶林也不是唯一的出發點。結緣,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人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築夢方程式。

試讀/購買:www.chunghwabook.com.hk/book/detail/id/1378029545429738257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kedIn
Wechat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