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從容自在地過日子,不會「心隨境轉」,尋且已達到「心無掛礙」的境界。所謂「心隨境轉」,就是說自己的心很容易受到周邊事物的影響,因而牽動情緒的起落。舉個例說:別人說了兩句批評自己的話,馬上感到不高興或情緒低落。別人誇讚自己一句,則飄飄然高興半天。這其實等如是為別人的話而活,不是為自己而活。帶著這種心態來處事做人,難免有苦惱之時。
要避免「心隨境轉」,就需要一點生活智慧,一個較健康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智慧並不完全等同知識。君不見:有些人學富五車,但還是活得不快樂,甚至偶有自尋短見者。智慧是靠自己証悟及累積得來的,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
語云:「轉識成智」,就是要我們將書本上學回來的種種知識,通過思考及生活的証驗,逐步累積成為生活的智慧。有了智慧,自然便會有自信及定力,不至「心隨境轉」,不至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那怕是逆境,都能夠較容易接受,都能夠處之泰然。
佛家的人生智慧,立足於「因緣觀」之上。它相信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發生或存在的條件。這包括了地震山崩等自然現象,也包括了我們瞬息萬變的各種心念。這個觀念其實與自然科學的成因與效應(cause
and effect) 原理是相通的。 在佛學中,我們把這些條件叫做「因緣」。因緣具足了,事物就出現了
|
 |
 |